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6)

[系列全文]

Bailey, Kenneth E.
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Gospels

全書目錄

Part 2: The Beatitudes
6. The Beatitudes 2: Matthew 5:6-12

繼續八福的討論。

第四福(飢渴慕義):Bailey以過來人的經歷,分析在沙漠中缺水、求水的意志和決心。在新舊約聖經中,「義」並非抽象的道德理想;而是指一種實在的關係。神的義,是以祂對人的拯救行動來表達的。人的義,不只於給人所應得的,也包括憐恤被排斥者,孤兒寡婦等(參下)。換言之,屬神的人是以神怎樣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他人,這是義。

不但如此,留意有福的是「飢渴慕義」之人,而不是說「義人」。是那些在旅程中持續追尋的,而不是自信已到「公義」之境的人。

第五福(憐恤):Bailey在此問了三個關於寬恕的問題:究竟這裡所指的是,1)我們寬恕人,猶如神寬恕我們?2)我們寬恕人,以至神也會寬恕我們?3)我們可以寬恕人,因為神先寬恕我們?作者從福音書中都找到支持個別看法的證據。而最後,他只提出這些人是「有福的」,原因在於他們能脫離怨毒的死胡同。

第六福(清心):在當時社會的宗教文化強調外表的潔淨,耶穌卻強調內心。內心則包括感情、思想並意志上。

第七福(使人和睦):希伯來文化對「平安」的重視,我們不用多說。這是對自己、家庭、社群、國家最美好、有愛的關係的表現。「使人和睦之人」在聖經中只在這裡出現過一次,既非「平安的人」(person in peace),亦不是指「和平主義者」(pacifist),而是「締造和平之人」(peace-maker)。

第八福(為義受逼迫):人若因為鼓勵別人活出,或因自己活出這裡所形容的國度生活(kingdom living)而被藐視的,就屬於這裡所說「為義受逼迫」之人。

在最後,還有第九福!Bailey觀察到經文有以下交叉結構:

引言 :「你們就有福了!」

兩個負面陳述:「人若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指向耶穌:「為我的原故」*

兩個正面陳述:「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結語: 「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在這結構,可以看見中心是指向耶穌的。之前的八福,都可以從舊約中找到依據。但在這裡,焦點將有福的人和耶穌連在一起了。


註:原文的句法和譯本略有不同。

Tags: , ,
Filed by edmund at 2.01 pm under Faith |

No Comments

Reply to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