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9, 2007
謝謝Raymond同Fanny在漫長的會議中,送上炭,噢!唔係,係Tim記咖啡。不過下次唔好再問我「要regular定係medium?」這麼深的IQ題,我實在應付唔到…
謝謝Vincent同Jenny「私人醒」我客串司琴。不要介意last minute與否,很多時候,這些情況往往是最好體會「一個家庭」的機會…
謝謝老婆,自己又要開會,又要睇住發燒的囡囡成個下晝直至晚飯時分…
我身邊的,
待我
真好。
Nov 7, 2007
女兒每朝在車上,總是問著同一個問題:
「媽咪呢?」
「媽咪搭GO Train,返工囉。」
三十秒後,
「媽咪呢?」
「搭GO Train,Work囉。」
如事者,從離開屋企到學校,
最少問20次以上。
若你不是為人父母,一次兩次,你會覺得好cute、好sweet。
之後,你必定會覺得好煩。
但若然你是別人的父母,你卻會有另一種體會。
—————-
每三十秒的提問,代表著一種不能割斷的關係。
就算女兒能自問自答「媽咪坐GO Train,去Work」,三十秒後她也會照樣問。
問,不是因為要知道答案,
是表達「我想著你」。
是表達我每三十秒就想著我的媽咪。
問題,將我和媽咪在那一剎,
連在一起。
—————–
電台的主持,讀出一項調查結果,發現空巢(empty-nesters)的父母實在不宜過份干擾在外讀書的兒女。
主持慨嘆:「做人父母甚艱難。」
是的,
甚艱難。
誰說
思念是容易的?
—————–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彌6.3)
Oct 24, 2007
讀到mannshin所指globe and mail的一篇關於兒童信主的文章。
暫不說小朋友能否決志信主,我留意的是當父母看見子女與自己的價值觀出現分歧時,問題都只會是子女不懂tolerance,變得extreme。專欄的一句 “I’m glad he’s a spiritual kid and that he’s found something to believe in”只凸顯了自己的矛盾。怎麼說呢?「阿仔,你有這樣的信念是好的,但這信念雖然好,但請你不要同人share,不要話俾人聽,特別不要同我(即係你老竇)講…」
不錯,我亦覺得說話是一種藝術。但現在說的是10歲、11歲的小朋友!你真的想他們說話圓圓滑滑?老成持重?還有,你怎樣能自圓其說那「好嘢不用share」的困難?是否在推翻自己的教導?
你不信,就不如索性說你為甚麼不信(或者他也不要信了)!這樣的 thanks but no thanks究竟對誰好?
說教會或那些Bible Camp indoctrination,你認為學校就不是?
今早小女上音樂課,老師第一句就說,”Let’s sing some halloween songs, now this is a witch, A-WITCH, and she laughs like Wah-hah-hah…. can you repeat after me, Wah-hah-hah? …”
但返到屋企,你兩歲半的囡囡唱俾你聽,你只會覺得cute。
因為你不信以為真。
但你覺得小朋友會以為怎樣?
你覺得是假,若學校當真的來教,你會覺得cute。
你覺得是假,若教會當真的來教,你話 indoctrination。
我想,
問題不是出自我們的子女的天真,
而是那些子女的父母的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