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究竟有沒有底線?

剛從一個基督教機構的音樂籌款晚會回來。需要大家幫幫手整理一下我的思緒。

聚會請來多倫多基督徒中很出名的音樂組合作領詩和獻唱。但整晚唱的,絕大部份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曲:

另外請來近年信主的前新秀冠軍,唱的歌(我懂的)如下:

跟著機構的負責人分享「中國夢」,當中唱過(我記得的)有:

最後收奉獻時唱了「動力信望愛」。可能當中還有其他詩歌,不過我的記性差,也肯定還有別的流行曲我沒有記下,所以此消彼長,你應該有個印象了。

當時在場的我的第一反應是「攪乜?我們沒有別的歌唱嗎?」 跟著我以為自己對聚會的性質搞亂了:「可能這是有佈道成份?那麼用流行曲作破冰,再切入福音內容也是可以了解」。

但再看看場刊,明明是「音樂籌款晚會」,那出席的必定是基督徒罷?!領詩的也問在坐中有多少信主:千多人似乎統統舉了手,未信主的我看見不超過二十人。再加上領詩的人頻頻「解話」說:「我們也不一定要唱詩歌,這首「友誼之光」也不是很有意義嗎?」或之類的分享,我就越來越火滾…

By the way,我知道「我願意」 是黃國倫所作,並他背後的「故事」。你不用向我解釋了。

但我仍然要問:What the heck is going on?

我們沒有詩歌可以唱嗎?

我的感覺是,整晚好像汪明荃、羅文的那些「懷舊金曲夜」一樣。帶唱的如是,台下唱的也如是。

當然,可以肯定台下那些中年信徒是唱得蠻起勁、又興奮的。說到底,這是他們那一代的流行曲,是流行時他們的教會絕不會唱的。

但我不明是為甚麼要唱這些?

我覺得有兩個可能,頭一個是悲觀的,我也不敢相信有甚麼可能沒有人先察覺而不出聲。另一個是多一點所謂「神學根據」,但我仍然充滿疑問。

先講第一。

這是「以人為本」的極端,為了吸引這班參加的對象,於是投其所好,唱他們喜歡的歌。既然捐錢的大多是這班退休/半退休人士,所以作個「懷舊金曲夜」也很合理。又或者,他們是真心相信這些流行曲的歌詞好到一個地步是當中沒有任何一首可以用一般的詩歌代替,所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用上它們。

【但你怎說也好,就拜託不要對我說唱這些是因為它們的信息正面。若然這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主日崇拜一起打「六通拳」、「環保種樹」?】

另一個的可能是要藉此make a statement:流行曲沒有甚麼不妥,既然這個機構的宗旨是要把教會先帶到人群,那麼我們作信徒就要唱唱這些「過時」的流行曲,自我鼓勵一番,表明我們也是時代人,也唱時代曲(當然,唱出個甚麼時代就另作別論)。

因為我無法相信第一可能,所以只談第二。

我不是古板的死硬派,也沒有說基督徒不能唱流行曲。甚至我有神學的理由相信基督徒應該在時代中取出為人熟悉的事物,以信仰的角度再詮釋和演繹。這是合乎聖經,又是當務之急。

創世記的記述就是當時近東對那些創世神話的淨化、改造和顛覆。以本來「多神信仰」的故事來表達「一神信仰」的真理。

箴言31章外邦君主「利慕伊勒」母親的說話,竟然被採用成為上帝說話的一部份。這又是一例。

但問題是,作為「音樂籌款晚會」,安排詩歌的,是究竟希望怎樣完成這個「淨化、改造和顛覆」?我看不見任何歌詞上的改動。整晚就是一首又一首的「金曲重溫」。是否唱完一首,加句「哈利路亞」、「讚美主」就等於將之前的「懷舊金曲」變成合法的詩歌?是不是將明明不是歌詞原意的意思扭曲到接近基督教的某些觀念,之後再無限上綱一番就可以「過骨」?

我可以再問為何沒有這些、沒有那些,不過這是沒有答案的。我也不想再多說了,就此謝過。

可否幫幫手,整理一下我「莫明其妙」的思緒。

你認為,What the heck is going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