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教會內的明星效應

有點不是味兒,亦有一點憂心。

教會有肢體覺得自己團契應出席一個英語的DVC講座。其他職員有提出英語的講座對肢體理解方面可能是挑戰。

適逢日前我收到消息,同一間舉辦這英語講座的教會,之後一天會舉辦另外兩場DVC講座,一是粵語,另一是普通話。我告訴肢體這個消息。聽到的反應卻是:

「但中文的DVC講座卻是XXX作講員…」

坦白說,我不覺得負責中文講座的XXX講員有甚麼不妥 ,亦不知這位肢體為甚麼只覺得有個甚麼新約博士學位的洋人,他要講DVC就必定「有料到」、非去不可。

大家知道我一直不鼓勵這些DVC大會。但撇開DVC,我不明白今天的人普遍對學位的迷戀。

還是平信徒對從事神學研究的人有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簡單說,現在要「撈」一個新約博士學位不難,難是難在研究論文的題目已經買少見少。博士論文的研究範圍已是窄得不得了。單研究某段經文中的一個字,也可以成為論文。還未說很多的博士研究範圍根本與聖經無直接關係。

我想說的是,人家是新約學者,也不自動等於他是DVC的權威。

不但如此,請想想,DVC牽涉的又何指新約?更重要的是早期教會史、天主教會的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發展史…

請一個新約學者講DVC,就要預期結果會好像請一個水喉佬去斬叉燒一樣的遍面。

找個洋人是否一定叫好叫座?

但教我最感不惑的,並不是學術資格(我知道這個中文講者不是不能讀博士學位,卻是因為這幾年來為了北美華人教會對政府的影響力做了許多功夫,所以不得不推遲自己的進修計劃),卻是「誰真正了解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DVC講座」 ?

你告訴我,一個外國新約學者開的DVC講座一定比一個華人教會牧者開的好?

真的嗎?

跟著看見時代論壇介紹「向生命致敬」主題曲《愛裡重圓》時用的文字:

真証傳播發佈2006「向生命致敬院線」主題曲《愛裡重圓》,該曲由《愛是不保留》作者盧永亨作曲填詞、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得主金培達監製、實力派歌手張崇基張崇德合唱、資深基督徒音樂人Johnny Yim編曲。

又是那隻叫「明星效應」的死曱甴…

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弟兄中的祭司,不是一批明星、名嘴、教皇…

拜託,紅鬚綠眼不一定就是非聽不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