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尋回失羊

Anson那邊提到胡牧十年前的觀察「為何信徒會離開的因素」,並回應Alan而提到一些「尋回失羊」的想法。我也想湊湊熱鬧,從現存教會(Existing church)和新植教會(New church plant)兩個角度,加一點意見。

請先讀以上連結,再看以下回應。

  1. 社會因素 –「現存教會」要講「職場神學」不難,難是難在要會友和領導者就「職場神學」的視野而對所謂「教會事工」的觀念作出相應和真實的改變(所謂「減事工」)。要加一堂週六崇拜亦不難,難是要將一個本來300人的崇拜一分為二(你不能只要求條件合適,才允許別人去週六敬拜),而事奉崗位卻多了一倍,若形式上不簡化,這是沒有可能的(更不要說那些要有300人陪你敬拜,才自覺這個教會「似樣」之人,怎樣幫助他們接受,甚至嚮往這個改變…)。另一方面,「新植教會」的挑戰在於領導的核心小組有多少固有的包伏。主日(週日)敬拜是否事在必行的規條,若由小組(house group 一類)主導,那麼敬拜的重心就是communal,而不是temporal( 一週內的那一天…),這樣就能較有彈性來回應這個社會因素的挑戰。
  2. 成長因素 –- 我見過的「現存教會」雖然有辦過甚麼小組和mentoring 訓練,但到頭來,受訓者個個只想做學徒,不做mentor,於是計劃就爛尾收場。另外,也是那句,要做這些,教會其實是需要先加programs,不是cut。至少,這一大堆不同功能和重心的小組組長怎樣衍生?若然帶領者(牧者和其他)不能得著會眾的認可,減少本來的工作,先專注這樣的訓練和支援,這些建議就只有得個「恨」字。另一邊,「新植教會」的問題是人手。要有這樣仔細的功能小組是不可能的。面對「教會不關心」的投訴,真正的問題是「教會的受薪同工不關心」,但這實在是錯誤的期望。 「平信徒牧養」必須從一開始就注入群體中,不然,教會的發展就只能侷限在一兩個受薪同工的身上。個個等關心…
  3. 關係因素 –- 我同意代禱的工作必須加強。「現存教會」內的恩怨情仇不易解決。所以,我在不同的場合中都提出過,作「復和使者」的重要。今天在教會中,做「使人和睦的人」之需要實在大得很。或者,我們最少可否做個「不再加增恩怨」的人呢?所以,「新植教會」必需一起步就有清晰的異像,你若看不見使命和你被召成為基督徒的原因,並且每天為此而行,你只會往內看,小小事也變成天一樣的大,關係放在顯微鏡下看,自然問題一籮籮。
  4. 事工因素 –- Cut programs固然重要,但要小心,聚會減少了不一定代表人人就懂得在自己的工作祭壇中努力,因此,教導中必須在早期先加入一些明顯的,容易完成,並可以有看得見的結果之應用。另外,要減事工,我們要預備會眾去接受。比方說,我們聚會不設託兒,人手減了,但我們就要預期小朋友走來走去的騷擾。不但如此,我們更需要讓到會帶有子女之人,不會因為不好意思而以後不來。相反,我們要讓他們看見我們是歡迎這樣的混亂。又例如,我們可否返回用 overhead 的年代,而不用powerpoint?在這presentation 等於一切的年代,我們預備好嗎?要想清楚,教會中,真的有甚麼是可以cut的,並且作為帶領者,我們怎樣預備弟兄姊妹,去歡迎這個cut?這實在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