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不是一個人的。

我想分享一個情況,但我希望各位不要以為我是針對自身的處境。

這其實是我想說很久的情況了,我想說:

我們事奉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真的相互牽連;這甚至是對事奉的感受來說也是真的。

讓我拿作聚會司琴做一個例子。

舉例說:你是某教會聚會的司琴。假若作領詩的連他/她要選甚麼詩唱也要開始聚會時才告訴你,那你以為你的感受是甚麼?呀,或者你不懂彈琴;那不要緊,不如幻想你是新聞報導員。假若每天每次作新聞報導的之前,你手上都永遠不會拿到新聞稿—我的意思不是說那些突發的新聞—是所有的新聞也要你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在現場直播的攝影機面前,你要作第一次,亦是唯一一次的朗讀;而且,還是要求你盡可能不會有甚麼錯誤,那你的感覺會是怎樣?

那你應該明白,做教會聚會司琴的壓力。

其實我只是想以司琴作一個例子,說明事奉的相互關係。

讓我繼續用司琴說明:

有人會說:「啊,但是你琴技高超嘛,不用預備也可以彈得很好!」

好,就算那個司琴真是奇人,那又甚麼關係?懂音樂就好像懂一種語言一樣,舉例說,你懂西班牙語,那是否等於我給你任何一本西班牙文小說,要求你立刻上台朗誦,你也沒有問題?不是的。你必定會同意,懂西班牙語,不等於懂演講;懂西班牙語,不一定可以不用預備就能藉朗誦你首次給我的西班牙文小說,而仍然可以帶領聽眾,不只聽到書裡寫的內容,而是能夠親歷其境…

不論那位奇人的琴技如何高超,可以肯定的是有預備總比沒有好。

再回到作司琴的例子:

你作領詩的,若不能預先給司琴你所準備唱的歌,有沒有想過他/她可以怎樣?就是只可以盡可能彈他可以彈到的。不錯,對你來說,可能已經很好了。但對那位司琴呢?有沒有想過他因此而要承受的壓力?有沒有想過他並不如你所感覺的「很好」?有沒有想過他因為當場要面對一首他從來沒有唱過的歌,彈不出來(或彈錯)的那種尷尬、羞愧和自責的感覺是多難受?

但你還是要顯明自己有理:「哎,我們根本沒有要求這樣完美!」

你不要求完美是你的問題,你就是沒有權要求別人不必獻上他們的最好給神!但你明白,當你明明深知自己若可以有一兩天練習,就已經可以很不同,但事情卻永不會這樣,因為別人沒有做好自己的本份,所以你就算想也沒有可能獻上叫自己滿意、無愧與神的事奉,那時你的感受是怎樣?

我給你一本聖經,你懂閱讀、也不是啞巴罷,為甚麼你不可以立刻給我們講一篇道?

你明白這是相同的荒謬嗎?

你不做好自己的,很多時候,別人就算多想做好他們的,也因為你的不能,而令至他們不能。這樣公平嗎?合理嗎?

現在讓我再回來司琴這個例子:

要是音樂奇才也是如此,可有想過我們這班平平凡凡的司琴們的壓力?

現在你明白,為甚麼在教會事奉的人會越來越少。

因為我們正要求「只有天才」先可以事奉!要面對這樣的不合理/可能的要求,就算我對彈琴略懂一二,難道我敢承擔嗎?途中還有「可以錯」的空間嗎?

你明白你的馬虎,你的last minute,如何影響別人的事奉嗎?

如此,你覺得他們的事奉感受會是怎樣?快樂嗎?還是挫敗、失望、無地自容居多?

我們事奉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真的相互牽連;這甚至是對事奉的感受來說也是真的。

司琴只是一個例子。所有事奉也需要配答的,就算是主日學中,你的「一言堂」式教導;你不做好的準備,你的學員可以不打磕睡、發夢嗎?What if他們的新年立願正是「做個好的主日學員」?

明白嗎?

不是一個人的。

Tags: ,
Filed by edmund at 10.42 pm under Faith |

No Comments

Reply to “不是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