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失去了解的落差

「我尊重今天不少教牧長執對後現代的看法,但這種看法令他們失去了解後現代的動力。他們所牧養的對象在後現代下環境下長大,以致他們訊息的傳遞產生了很大的落差。」

[原文]

令我驚嘆的是,你可以隨意將「後現代」一詞以任何我們看為負面的文化/社會現象作代替,而整句說話依然擲地有聲。

Tags: ,
Filed by edmund at 10.14 am under Faith |

14 Comments

  1. Anson

    「世界的變化會帶來新的paradigm,是信仰未必能夠對應的。」

    我真的懷疑他所信的信仰是什麼信仰。
    如果他想改做年青人的心靈空間,他不如先搞搞自己的吧。

  2. 你是否誤會了他的說話?若你再看下文,他說「對應不上的信仰」是指「對應現代化而生的信仰」,不能在「後現代世界中成長的新一代」中被適應。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對應,以致讓受眾明白怎樣生活。」

  3. Anson

    我沒有不明白他的說話,我知道他所反對的是指被現代化影響的信仰。我亦十分同意有需要利用敍事方式的「語言」去傳遞信仰。

    我只是覺得真實的信仰只需要 engage with culture,卻不用跟文化去競賽,用「跟得夠唔夠貼」、「行得有幾快慢」的心態去評價信仰。要不然好像被「後現代文化」這個掛號牽著鼻子走一樣。

    何能這只是我對這一代實在有太多只著重包裝口號,泠眼站在教會外的機構批評教會的不是,卻沒有實質信仰內涵的 postmodern christian punks 的偏見吧。(我並不是指張小鳴是個 PCP)

    我們這代真正所需要的是人願意委身教會,深切了解歷史傳統信仰,focus more on the content not the form。
    我認為始終 “Back to the Basics” 是解答一切問題的鎖匙。

    你明白我所指的是什麼嗎?
    你能同意這點嗎?

  4. 明白。

    你可否留意,那些PCP是不是多出現在神學院或一些基督教機構中?有些時候,「跟得夠唔夠貼」可能是他們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此他們比一般教會的信徒的表現激烈得多。

    但另外,我以為”Back to the Basics”作為「解答一切問題的鎖匙」不是不可能,問題卻是甚麼才算是你認為的”Basics”?過去基要主義豈不說同樣的話?問題是他們的”Basics”本身就是content AND form的。我們怎樣可以不重滔覆轍?

    看見你在littleho的comments,我想是相關的了?

  5. Anson

    澄清一下:littleho那邊的comment跟這邊的討論並沒有什麼關連。請不要誤會。以我讀他的blog所知,他是個信仰有深度和委身教會的人。他不是我所指的PCP。那邊的討論是一時radical vs pastoral之間的tension的問題。

    而這邊我所指PCP們的radicalism,是那些滿腦子都是「現今教會有幾咁落後,點樣可以改革一切」,卻對聖經、歷史、傳統提不起任何興趣,一味只顧著改改改反反反的人。Form和content兩樣都重要,只是現今太多人顧著改form去貼近文化朝流,但content是什麼也搞得不清楚了。這是因為改form很容易成為一種technical或technological的問題(例如花錢於projector, powerpoint, design, 音響, 佈置… 等等),而我們這一代被technology empowered的人又很捨得花錢,很自然會覺得大把野可以改,改了便會更加好。(仍然被現代化的影子轄制著)

    哎,都不知道為什麼講了這麼長篇大論。我想信我講兩隻字你都已經明我想講乜。而我又不是想指張小鳴就是這種人。可能我只是在神學院裡面,見到實在有太多人flood晒去機構事奉,卻對教會有一種抽離感。(其實這也許是Regent以平信徒為主的特點。)我實在聽見太多人一開波想都沒有想便說「我肯定唔會係教會裡面事奉的」或「我肯定唔係牧會的」。好笑的是,對其他所有事都存著一顆開放、等待神旨意的心,唯有對教會牧養卻敬而遠之。年中我也有不少同學讀讀下MDiv轉去讀MCS,說「牧養都係唔岩我吧」。Welll,我想信每一個人條路都是不同的,但係我懷疑有幾多人真的是神呼召他們去機構事奉,有幾多人是出於自己對教會的愛惡,或對ecclesiology有著錯誤的觀念呢?

    或許我想表達的只是當我逐漸失去對教會有負擔的同路人、卻眼見機構那邊越來越多對教會沒有委身感的人,所引至那種失望的心情吧。

  6. Anson

    讓我們試想一下,若大部份在機構裡面的人才、血汗、時間和奉獻的金錢都能回流返教會,你覺得基督的身體會有什麼分別呢?

    我們還會聽見教會無錢無後人,得一個牧師撐到就黎生cancer這類的故事嗎?

    P.S. 我不是覺得機構沒有他們的用處。我只是懷疑將機構所能做的事和教會能做的事形成一個dichotomy,是否必需的。

  7. 我只想說,在這邊,你仍然能找到一個對教會牧養有負擔的同路人。

    很難得見你咁勞氣,因此就多問你幾個問題,希望迫你表達多一點。

    其餘的,不用多講,你我都明白,正因為你我蒙召原是為此。

  8. Hilda

    不太folllow到為甚麼這篇文章會引伸到現代神學生偏向服待機構,不愛牧會的現象,不過很欣賞這位弟兄對back to the basics 的執著,這也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反省的地方;其實我最想回應的是這篇文章給我很大提醒:我作為一個平信徒,必須要繼續持守\

  9. Anson

    Edmund, 謝謝你 =) 你永遠是一位我可以look up to的好兄弟。

    Hilda, 唔好意思我講到咁複雜,其實只係一開始我讀張小鳴的訪問時,我感到他有點兒像站在教會外批評教會咁既語氣,而引發起本人對「機構友」的偏見而已。這都是緣於我在溫哥華及神學院內見過不少在機構事奉得仆心仆命的人,在自己的教會卻成為飄靈人物,時見時唔見。不單只咁,還要不斷抽走晒教會的人力物力出去機構。一年又得個52個週末,你話教會的活動和機構的活動有幾容易撞時間呀哪?只可惜,很多機構已經變得不是協助教會的peripheral organizations,而變成了跟教會compete for resources的對手……
    好喇,我講夠喇,唔想再講。再講就犯罪架喇。求主赦免我的偏見和勞氣。

    還有,Hilda你所提醒的”入世而不屬世”真的說得很好。或許我應該再補充一下以回應Edmund之前的問題,我所說的 back to the basics, 並不是想指基要派的 fundamentals,而是 orthodoxy (或 paleo-orthodoxy), 教會歷世歷代所傳的 kerygma。要保住這個信息,教會才能薪火相傳。改form是可以的,但改到連content都矇查查便有問題了。(你試下問那些PCP乜野係教會的kerygma,他們可能會答:「我只識得一個英文字,就係叫”relevant”,其他你唔好問我。」)

  10. 哎喲Hilda,不好意思!想delete你重複的comments但卻刪了最後的那段……oops

    給我們補上好嗎?

  11. Hilda

    張小鳴的文章給我很大提醒:我作為一個平信徒,要繼續持守”入世而不屬世”的生活原則,”入世” – 耶穌基督也道成肉身,住在世人的中間,基督徒都要走入人群,與時並進,將福音帶入世界;”不屬世” – 因為這世界不是我們要眷戀的地方,我們終極所屬之地是神的國.

    Anson,謝謝你的回應.這年代實在缺少了又有”火”,又肯”搏”,”又有”心”的信徒!

  12. 可能是另一個極端的只顧form而不理content的例子:
    http://www.nytimes.com/2007/10/07/us/07halo.html?th&emc=th

    還是BW3評得好:Aren’t you sending an enormously mixed message to youth — “come to church, and after you’ve blown the brains out of the enemies, we will tell you about the Prince of Peace and how God so loved the world (even the enemies)!”

  13. 你好!我是張小鳴,在網路上無意中發現了你們談論我。其實,那篇報道沒把我的看法完全表達清楚,不過,倒非常欣賞你們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對教會的愛!

  14. 謝謝小鳴兄的造訪!有空再來。

Reply to “失去了解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