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聖日:不敢忘懷的聖者
過去的主日勸人想想走在自己前頭的先賢對自己信仰的影響,沒理由在這個眾聖日的前夕自己卻交白卷。來來來,讓我也告訴你,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從一個名字開始:
「楊牧谷」,一個聽到也會叫我心跳起來的名字。
1992年尾,我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加西冬令會。那年,我還在中學階段,若我沒有記錯,冬令會的地點是Alberta的Three Hills。
那個時代,令會是4人一房的。同房與你素未謀面,不到睡覺時間,你也不知道他們是何許人,來自那省那城;甚麼教會、甚麼背景,統統欠奉。
不要緊,既然是第一次,新的體會是理所當然的了。
我記得和我同房的年紀好像都比我大。一個是大學的碩士生(?),說話很科學、理性得很。另一個是好像是當時BC那邊大學CCF的中堅分子,見他行到那裡,人人都識…
是這個弟兄讓我接觸楊牧師的作品。
嚴格來說,他沒有介紹過我甚麼。但他給我一連串對自己的疑問?那個年代,每晚的Bedside fellowship不是食杯麵時間,而是叫人出奇地深入分享內心的感受:分享著那天所領受的信息、分享著自己的見解、掙扎…
但教我最多疑問的,是為甚麼這位弟兄所講的內容我完全聽不懂?好像很有內涵,但他所用的言語卻充塞著叫我似明非明的詞彙…
看他頂多大我兩三年,為何他好像另一個世界的外星來客?那個年代,當人人聽見「梁燕城」三個字的時候,會有一種「嘩,超勁呀!」的感覺時,這位弟兄卻告訴我們他正在take 梁博士的course!
「乜嘢人嚟o架?」
請不要誤會,這位弟兄並不是那種雙眼生在頭頂的自大狂,他一直是謙謙有禮,至少在我與他相處的四五天裡,我絕不感到這樣。我開始留意他每晚睡前躺在上格床讀的是甚麼書,噢,是本叫甚麼「基督教靈性生活的面譜」的書。於是,我認定我終有一天要聽懂這些大哥大姐所說的「外星語言」,於是我衝到冬令會的書攤(當年是宣道的monopoly),看了又看,一次過將整套包括「基督教靈性生活的面譜」在內的「耶穌靈修系列」買回來(當時只出了五六冊)。還未打開,已有那種年少無知的得意,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那是我第一次打開楊牧谷的書…
往後的,都成為歷史了。
自那年開始,我一本一本的讀。翌年的冬令會,因幫忙大會的領詩,姊妹送我一本「伴我前行」,自己再買了「尋覓眾生」,和超巨形部頭的「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種籽的那版)…
坦白說,當時我讀的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可能連半解也沒有),甚麼「實證邏輯」、甚麼「存在主義」、祈克果、巴特、休謨、布爾曼、黑格爾,「去神話化」統統都是「佢唔識我、我亦唔識佢」。還有,為何那個年代的書每十個字就有一個括號,括著一些英文不似英文的甚麼”-ism” 或連讀也不識讀的外文?我不服氣,於是我晚晚的讀;過去只會追衛斯理而不眠不休的我,現在卻捧著這些「外星課本」讀到通宵達旦。然而,我心理總有一份從未有過的滿足,是豁然開朗、站在另一片天地的開朗和滿足。
我從未與楊牧師直接說過一句話,最多是親身出席聽過他的現場講道。可能是那個年代,我們有著「講員」永遠是可遠觀,卻是神聖得不可冒犯的印象之故。但那個年頭,我自覺對他很熟悉。當然他的講章永遠給我驚喜,但很多時候他所用的例子、思路,是出自那本書、那篇文章,我可以立刻說出來。這本來沒有甚麼了不起,但卻叫我對他所說的內容,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體會。
當然,另一樣叫我永遠不忘的是他對text and context的重視。他的講章,從不欺場,多是一句一句的寫下。他永遠從聖經開始,絕不是那種東拉西扯,亂說一通,「三個笑話,兩個故事」的垃圾。他講章的「引言—經文分析—現代意義」格式始終如一,這是他的承擔,也成了日後的我的承擔。
另外怎可以不說他對受眾context的掌握?還記得在「伴我前行」中那篇「從核電問題再思信仰與教會的責任」嗎?那時的我問「大亞灣跟信耶穌乜事」?跟著打開那本50萬字的「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我開始明白了,這叫做信仰的「承載力」。信仰本來就是跟生命中的任何事相互關聯(還是最深的關連!),因為信仰的對象正是那創造天地萬有的主(楊牧對創造論的重視),而信仰所承載的人正是這片大地的管家。
有人以為他自92年患病後,轉向牧養關懷病危者是方向上的改變,但我卻以為,這是他「作弟兄的祭司」(早在86年或更前所提)的具體表現而已。
牧者,在這個眾聖日晚上,
我想著你,
和你背後的耶穌基督。
好多人說,神要在試煉中教導我們一點什麼;弟兄,這不對。每一次神吹過來的雲,都是要你忘記一點什麼,放下一點什麼。祂的「雲中意」是要淨化你;直到你與祂之間的關係晶瑩,透亮;像一個小孩——只有天父與我的靈,其他的人都是影。
除非其他的人物都是影,陰翳黑雲仍要繼續來,因為它們有未完的使命——我與祂的關係是否一天比一天更淨化?或是需要好多解釋來滋潤?
聖經常把雲與神連在一起。你身內身外的新傷舊創,痛苦失望,輾轉喚喊,都是雲——那種望不透的幽暗,那些把一個陌生的神介紹給我們生命的陰霾。
等到不知在什麼時候,它飄遠了;剛透過一口氣,你就會看見,原來就是那麼一片雲,教導了你怎樣學習信心的功課。
代價雖重,你會發現,你一定會發現,捨此別無他途。
沒有黑雲經過,我們就沒有不移的信心。
—楊牧谷•安憩•1970
Filed by edmund at 12.09 pm under Faith |
6 Comments
Vincent
楊牧谷 his “壞鬼神學” influenced a guy who thought he was a “spiritual superman”. He change my life and the way to serve and live as a Christian..I am his little fan and will thank him when we meet in the heaven.
Nov 2nd, 2007
Fanny
感動﹗
Nov 4th, 2007
littleho
謝謝你令我也回憶起昔日不少片段(我與你屬同一代的)。
以記念先聖先賢,作為十月尾的另類活動,十分有意義,值得向下一代人推介。
Oct 29th, 2010
edmund
豪仔,是的,每一代也有每一代的聖者。
我盼望,更多信徒會在這眾聖日的前後,追念那曾將自己和自己那一代的信仰落實的聖者。
Oct 29th, 2010
Alan Yu
講一件小事。
讀大學的年代,去參加過楊牧谷的一個演講會,在大專會堂,開場有陳松齡獨唱,然後有楊牧谷抗癌的slideshow,然後他才千呼萬喚的出場;散場後有各式各樣merchandise發售。整個set up,竟和我那年剛看了的林憶蓮演唱會如出一轍!我後來在CCF的刊物上寫了一篇文章,沒有開名的把這件事諷刺了一下。
後來,在冬令會,我們遇見楊牧谷,他說,你們有人寫文章鬧我。眾人大驚。接著他說:鬧得好。
我折服,因為他不僅會留意我們小小一個團契的刊物,更因為他的氣量和謙卑。
Oct 29th, 2010
Agent001
EDMUND: 好一句 “宣道的monopoly”﹐特別令我感到唏噓。種籽版“復和神學”要好好保存啦﹐大概唔會再次問世啦。
ALAN: 這小故事的確令人折服!
Oct 30th, 2010
Reply to “眾聖日:不敢忘懷的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