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he trail of a family becoming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4)

[系列全文]

Bailey, Kenneth E.
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Gospels

全書目錄

Part 1: The Birth of Jesus
4. Herod’s Atrocities, Simeon and Anna: Matthew 2:13-18; Luke 2:22-36

Bailey首先仔細重繪希律(ie. 大希律)的族裔(阿拉伯)、宗教(猶太)、文化(希臘)和政治(羅馬)背景,並他聰明卻又殘酷的性格。從這幅圖畫,Bailey將問題轉到馬太何以在眾多的史料中,選擇記載屠殺嬰孩的事件?當然,一般(亦相當合理)的想法是作為新的出埃及記錄,馬太有意將耶穌和摩西作一個平衡對照。但可能更重要的,是讀者需要透過經文,認定對人真實而又邪惡的一面:神竟然甘願藉道成肉身,脆弱地暴露在人的面前。這樣的了解,能堅定讀者在絕境中對神的信靠。用Bailey的說法: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ospel and at its conclusion, Matthew presents pictures of the depth of evil that Jesus came to redeem. This story heightens the reader’s awareness of the willingness on the part of God to expose himself to the total vulnerability which is at the heart of the incarnation. If the Gospel can flourish in a world that produces the slaughter of the innocents and the cross, the Gospel can flourish anywhere.

進入路2.22-36關於西面和亞拿的記錄,則是路加最少27組,同時藉「男與女」角度描述的眾多事件之一。西面和亞拿和應著之前的撒迦利亞和馬利亞。這是一個關乎「男與女」的好消息。

最後,Bailey藉馬利亞的不渝,指出這是作為基督門徒的典範(model):她留下並參與在耶穌的痛苦中。亦因為這樣,她體現了西面對耶穌的預言:「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她見證著門徒的逃跑、彼得的背叛、祭司的陰謀、彼拉多的恐懼…

馬利亞的不渝,讓她看見人的本相,和這一切罪惡之中,仍然堅持行拯救的神。

今天,信徒願意進入痛苦中,遇見那行拯救的神嗎?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3)

[系列全文]

Bailey, Kenneth E.
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Gospels

全書目錄

Part 1: The Birth of Jesus
3. The Savior, the Wise Men and the Vision of Isaiah: Matthew 2:1-12; Isaiah 60:1-7

留意近年新約的研究,都將耶穌和保羅等人物的教導,對立於羅馬的帝國霸權。這種以民族處境的解讀尤見於Caird、Horsley和Wright等人。Mcknight在99年寫的A New Vision for Israel 是這課題很好的入門。當然近年的Walsh & Keesmaat則將這討論帶到與現代西方文化作比較。

然而Bailey在這一段的起首卻提出:太1.20-21的特點在於說明耶穌降生的宣告,將當時一般認為罪惡是外在的想法,扭轉過來:看自己為被欺壓者是當時普遍猶太人的心態,但馬太(和路加)卻指出耶穌的降生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文法上,說明是他們自己的罪惡)。這是極為不受歡迎的。施洗約翰和耶穌的信息在當時激起如此反抗亦因如此。換言之,受迫害並不會自然的造就出超然無罪的苦主、被罪者也同樣是犯罪人,同樣需要悔罪和拯救。

跟著的討論是關於賽60.1-7和太2的關係。賽60.1-7是猶太人對將來耶路撒冷的憧憬,但這始終未有實現。馬太選擇性的記述博士來朝的聖誕故事,是要指出昔日對耶路撒冷的祈盼,今天要實現在一個嬰孩的身上(黃金、乳香、眾子從遠方而來…)。Bailey說這是馬太的「去錫安化」(de-Zionize),這嬰孩耶穌,將要取代耶路撒冷作為神子民信仰的中心。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2)

[系列全文]

Bailey, Kenneth E.
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Gospels

全書目錄

Part 1: The Birth of Jesus
2. The Genealogy and Joseph the Just: Matthew 1:1-21

首部份沒有甚麼驚喜,Bailey指出馬太從家譜中包括的四個女性,屬當時絕不尋常的寫作手法。神的揀選是男、以色列外邦、義人罪人;也顯示出四位女性(當然還有馬利亞)的勇氣、智慧和膽色。當中特別討論馬太用「烏利亞的妻子」代替直接稱呼「拔示巴」的可能動機:或者馬太對此女子鄙視,但卻仍要強調神的拯救也包括這樣的人。

在討論約瑟的段落(1.18-19),Bailey留意約瑟的「義」在於他不去依從神在律法上的訓悔(申22.23),明明要被石頭打死的馬利亞,卻因為約瑟不守律法的「義」,而得以存活,而耶穌亦因此能以降生。Bailey用了祈克果在fear and trembling中,用來形容亞伯拉罕真正的信心是”an absolute relationship to the absolute”來解釋這樣的leap of faith。亞伯拉罕、馬利亞、約瑟——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是赤露的,甚至律法也不能在神與他/她之間。義人約瑟,能將自己的憤怒(1.20的「思念」可譯作「憤怒」),轉化為對別人(馬利亞)恩惠。

若然這是準確的描述,那Bailey就問,路14.16-24婚筵的比喻和可12.1-12園戶的比喻,豈不正是耶穌童年親身的寫照?

從經文中,我們要學甚麼?當然,我們可以將此變為信徒不需隨從神旨的「免死金牌」,但顯然這是行不通的。我想,可以學習的是約瑟的gracious。他的「抗命」不是對神的不順服,而是以神作為「有恩典、有憐憫」並在自己的生命活出來的具體行動。能將憤怒reprocess為恩典,是他的「義」。

約瑟正在那一刻所反照的,豈不也是我們天上父神的「義」?

以中東文化重看耶穌 (1)

[系列全文]

Bailey, Kenneth E.
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Gospels

全書目錄

Part 1: The Birth of Jesus
1. The Story of Jesus’ Birth: Luke 2:1-20

Bailey在這章提出路2.1-18和一直流傳的聖誕故事之間的不協調。例如,作為大衛後裔的約瑟,不可能在本地人稱伯利恆為「大衛的城」的地方(路2.4),會被拒於門外。再加上中東善待客旅的文化特質,更不可能眼見馬利亞臨盆在即也不願接待。

以中東的平民房子結構為基礎,Bailey指出馬槽實在是位於平民房子裡面的正前方(並非室外/露天的)(見圖)。另外翻譯為「旅店」(inn)的katalyma亦不是我們聯想的「賓館」,而應該是指一般加建於平房上層或後面的「客房」。於是整個聖誕的記述,便從約瑟、馬利亞投棧無門,變成合理地被招待留宿於屋內的馬槽位址,因為當時那家庭的「客房」已經住了其他人。

在尾段,Bailey更將馬太的博士來朝一段(太2.1-12),重新和路2.1-20接上。或者時間上,仍然有一段分別,但地點則是同樣的「房子」(太2.11)。